[學院控]

開幕/2017.10.05(四)16:30
展期/2017.10.2-11.03
開放時間/9:00-18:00(週六、日、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台灣美術院藝術空間,台北市仁愛路2段99號B1(福記大樓)

學院控
Academy Complex
文/簡麗庭
  「學院控」這個展覽名稱,來自於「學院」以及縈繞著它的「情結」(complex) 的組合,試圖指出當代藝術家和學院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與複雜的情思。尤其在當代藝術明顯的知識化傾向中,我們越來越難設想樸素的創作如何與當代藝術有效對話,甚至樸素藝術能否出現也令人懷疑,因為從事藝術的創作者在資訊洪流中,或多或少都已經對藝術及其體制有所認知了。這種現象無疑突顯了學院的重要性,若不是透過學院有系統的教學與密集的教育資源,實難以想像如何將藝術漫長的歷史和巨量的知識壓縮在短短數年的學習歷程內。
  然而在現代藝術史的書寫中,學院經常被偏頗地描述為守舊的象徵,而成為前衛思潮攻擊的對象。這涉及現代藝術史本身的侷限,由於過度聚焦在「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宣言,往往對同時代佔多數的、繼承前代品味的、通俗的、或女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缺乏關注。到了1970年代,隨著藝術史學科自身的反思,學院也不再被妖魔化。一方面,過去被掩蓋在現代主義巨匠下的學院藝術家隨著「新藝術史」(New Art History)運動重獲重視;另一方面,學院也不再被視為一個一成不變的架構。
  事實上,學院雖有體制化的一面,但它也經歷轉型與革新。如同加拿大哲學家德狄夫(Thierry de Duve)所觀察到的,在古典∕現代∕當代三種學院典範的對比中,其價值分別對應「天賦∕創造力∕態度」(Talent / Creativity / Attitude),其手段別分別是「技藝∕媒介∕實踐」(Métier / Medium / Practice),而三者的學習方式,則分別訴諸「模仿∕發明∕解構」(Imitation / Invention / Deconstruction) 。因此,學院的課題永遠是複雜的:我們一方面在學院中學習,另一方面也在學院中批判學院;學院的體系一方面是規範性的,框定了藝術的學科疆界,另一方面它的目標是創造性的,啟迪我們超越既有的疆界。
  從這個觀點來看,今日學院所培養的藝術家也必然是各式各樣的,正如「學院控」展出的七位藝術家,他們都歷經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的洗禮,其創作分別深入若干有趣的課題。其中,林怡君和羅一慧的作品關注造形本身的構成,但分別以幾何和抒情的方式呈現;陳鏘旭和蔡勝全則藉由描繪特定景物,分別處理構圖和筆觸等繪畫課題;陳韋辰和侯忠穎的作品以一種細緻的幻覺主義手法描繪,使圖像組合成詭秘的場景;吳柏嘉則融入次文化的品味,重視符號與線條的表達。這些作品多元的面貌無疑是今日學院的縮影,同時也反應了藝術家們對於學院體系的繼承與批判。

[1] complex在此刻意參照日本流行用語「コン」而音譯為「控」。
[2] 詳見Thierry de Duve,「當形式變成態度──及其他」,何積惠譯,Zoya Kocur和梁碩恩編,《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19-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