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時間的影子:談林怡君繪畫中的時間力                         
文∣黃義雄  04/2020 

儘管繪畫已死的宣稱已久,林怡君堅持的相信繪畫應該還能做些什麼?

繪畫的時間性,如清明上河圖將時間因素置入長卷,不同時序得以並列觀覽。而未來主義所說「時間和空間已於昨天死亡」,那種謳歌速度、現代生活、科技的野心,對過去的遺棄,成為現代主義的重要時空觀念。對時間與空間的表達在繪畫、裝置、數位創作的不同藝術作品裡,經常演繹著不同的操作模式與概念。

時間一直是林怡君繪畫裡不可缺少的關鍵話語,不可逆、線性的物理時間,卻在其創作中卻得到解放。時間成為可彎曲、混雜的樣貌,她在繪畫的空間裡試圖體現出時間的「此刻」所存在、交流的事物,即事物在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中,那短暫的、瞬間的「Wonderful Moment」。此種詩意的敘事裡,時間成為重要的論辯主題。電影《Lucy》裡「時間才是唯一的量度單位」或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Wonderful Moments的存在只有依賴時間去辨認,這就是林怡君創作的核心。圍繞著時間的當下,藝術家逐漸發展出「時間力」的論述。她指出藝術創作中時間的作用力,透過顏色、造形、技法操作,交涉、連結、重組出自由的關係,畫面的時間力顯現在一層又一層的操作切面,從畫面輕微的刮除打磨、線條的刻劃,不同底層中原來被覆蓋不可見的事物開始浮現,不可見的事物是不同時間力運作下的痕跡。

林怡君的創作經由不同時間維度下的勞動,裡面包含著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不同的生活場景互相聯繫,凝視著不同時間的記憶與場景片刻。藝術家說影子是時間的證明,無論具象或非具象時間隱喻性,透過畫面的磨除、覆蓋吸納了藝術家自身的記憶及每次創作操作過程的累積,作品的手感更讓時間的作用更加明顯,如同一片歲月作用的牆壁,斑駁、舊漆、新漆無法一一分離。因此,多樣的關係在交集中彼此覆蓋又顯露,纏黏又剝離,時間的線索於是從中脫逸而出,畫面各單元得以打破邊界顯露出當下的痕跡,留下的是時間的影子。事物游移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之間」,時間除了屬於藝術家生活的時刻,也成了觀看者的片刻,在之內或之外的遊牧時間裡創造了事物的彼此相遇。

受過一套完整學院訓練的林怡君,在文化美術系、北藝研究所初期的作品裡,可辨認的符號與場景較顯著,《夏天的想望》(2005)馳騁摩托車跳耀與片段的分割布局,帶出風、影掠過身體的時間感。另《回憶的位置》(2007)、《找鑰匙》(2007)、《視窗》(2007)等作品,無論一張張溶入空氣的椅子或窗戶、天空、門、樓梯等,都在探索界線內外、界線之間隨時崩塌的高牆或互相滲透的膜。隨著對自身創作的成熟,從研究所、台師大博士班到現在,畫面裡層層疊疊的破碎色塊已經成為林怡君作品極為顯性的視覺印象,此聯想到剪紙花時細碎色紙屑隨機飄落的趣味性;對藝術家而言,其中蘊含的思緒可能是回到嘉義老家、外婆的過世、父母送的禮物,這些短暫易消逝的日常事物,都被隱晦的布局到畫面中。而如何讓畫布的畫面不受侷限的自由伸展,林怡君做了很多實驗,2012- 2013年,嘗試用矩形畫框,畫面出現的缺角藝術家認為有助於突破畫面的邊界,此方式也沿用至今。2019-2020年「Wonderful Moment」新系列,增加了以不同碎形、不同缺口,形成不同組合的遊戲趣味。

一直以來,藝術家都在嚴肅的處理如何打破顏料的上下關係,讓支離破碎的時間相互影響,不同關係在細微變化中被察覺。我認為林怡君創作中很有趣的部分是她對觀者欲言又止的曖昧姿態,作者那種非再現自我時間的意圖,試著「去作者化」,讓畫面朝向普遍化,隱蔽藝術家個人與觀眾對話的機會。我想,對林怡君來說,她無意形成一個有關自己回憶的線性敘事,而是想抽離出更為抽象的時間和隨意灑落的時間當下,它將是非線性、非個人敘事的片刻,亦即剪碎的時間才是「當下」真實的樣貌,種種的關係則滯留在時空的裂縫中,讓這些碎形代表著極其自由的時間片羽。






【當期展覽】專文評論Criticism Of Exhibition∣文/張禮豪  WINWIN ART未藝術 2016年6月14日
下時天|林怡君個展 Day of the broken moments.|Lin Yi Chun Solo Exhibition 



把時間摺成雨水
文∣張禮豪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是化身為一座噴泉;石盆之中,整個宇宙就像是一陣溫暖的雨落下。」(Mais être, être est bonheur. Être : se transformer en fontaine, vasque de pierre dans laquelle l'univers descend comme une pluie tiède.)
                                                                                                                        ──米蘭‧昆德拉《不朽》

   所謂的不朽之所以能夠存在,實乃奠基在不可避免一步步走向殘破、敗壞與死亡的肉體之外,被你我以記憶名之的剩餘總和。有趣的是,記憶看起來如此栩栩如生,經常會讓人們誤以為只要將之分門別類、妥善地放置到腦中的角落與隙縫中,它們就會一直靜靜待著動也不動。然而,在不 斷流逝的時間裡,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重新塑造、解釋,甚至會把原有的結構與形式全然拆解重建,凝聚為更加立體的想像與情感,不斷繁衍流傳下去。

   這次,林怡君替她在未藝術的個展取名為:「下時天」。在跨度五年創作週期的十數件作品中,除了流露出一貫的詩性特質,多少也可見到她對於時間此一饒富雋永趣味之主題的濃厚興趣。她把時間,或者說生命中一些特殊的記憶節點假想為雨水,在多數晴空朗朗的日子裡並不為人所知悉,卻經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滴落。如是一滴疊上一滴,有疏有密地,而原本串連成珠的樣態在撞擊到凹凸不平的地面、高低建物的屋簷,乃至於身軀嬌小、疾飛而過的輕燕等不同事物的剎那,迸散流變成映照出絢爛炫目的色彩與形狀,任她遮蔽、覆蓋、揭開、折疊又交錯重複,最後以畫筆一一剪輯到畫布裡頭,封存了其對於發生在自身周遭諸多情事不假思索的直覺洞察。

   最初,從紅白相間的洋傘、自窗櫺望出的無人街頭等,還若隱若現地透露出某些空間場景與敘事推演的線索;到了晚近的幾件新作,她更刻意讓油彩流淌在由幾何形狀所組成的畫面之上,再以畫刀有力地勾寫出猶如馬諦斯(Henri Matisse)巧手剪裁的花草等線條或符號,讓原本被離心力拉扯飛舞到四周邊角的創作元素,得以聚攏成一座座字眼模糊、語意曖昧卻生機勃勃的歧路花園。觀者遊走在其中,固然並非一頭闖入難以順利脫身的迷宮,卻也不易挖掘到關於任何個人私密的描繪。僅有的幾件截去一角的作品尤其引人注意,在畫面以外殘缺的空白似乎是在替她刻意隱藏稍有不慎而遺忘的故事細節。縱然乍看之下彷彿旋繞的萬花筒一般繽紛而豐富,卻也在同時提醒著觀者,眼前所見不過是搖擺在虛幻與更加虛幻之間再弔詭不過的真實想像。

   由此,也恰巧提供了通往思考時間與記憶之本質的諸多路徑,觀者大可隨心所欲地向前放膽走去,採擷到各自欣賞的片刻美好。縱然口袋裡忘了帶上幾枚硬幣,只要由衷將視線拋入由時間斷片所構築的噴泉裡面,一旦陽光以適當的斜角射來,我們就能看見,並且聽到七色彩虹降臨池中的輕巧聲響。






   2016/6/5 自由時報 E8




2016/03 焦點藝術FOCUS no.87
                                                       


2016/03/21 聯合報


鬧室中的雪                                                                                                                   
/陳莘   02/2012 

Wonderful Moment-11  150cmx150cm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1
Wonderful Moment-11 150x150cm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1
Wonderful Moment有著一貫的主旋律-輕盈愉悅,主調子由高明度色彩發聲,她總是在亮灰底色上綴滿飽和的色塊,這特質在雨傘系列特別明顯。林怡君似乎習慣用顏色來傳達感受,越是微不足道、零碎的,她越是想去描述。有時,只是雨滴飛濺時的繽紛,她全神貫注地把意念浪費在捕捉滿天的舞動。隨著畫布放上越來越多的色塊,笑聲也隱隱的從裡頭滲出,眼看著檸檬黃與翡翠綠已經嬉戲起來了,酒紅去追著嫣紫、淺藍乘駕著靛青……,她是這場遊戲的肇事者,現在卻退到畫外靜看著色彩的喧嘩,不發一語……。
藉著傘,她勾勒出飛濺的姿態,有時從雨傘下仰望天空,有時從雨傘上俯瞰地面,穿過那一層防水的膜看世界,世界變得陌生且興奮……?

美好時光,因為隔著距離而美好,因為無法返回而璀璨,她總迷戀那逝去的特定時空,遙想的方式,即透過那一枚枚來不及撤退的殼,這些鑲在沙灘上的殼,有時是一扇窗、一個鐵架,有時是一面玻璃、一道磚……。這些物件在時間的掠掏下,只剩形的殼,沒有重量、沒有質感,形的軀體好像一個特有的符號,直接串聯到某無名氏的記憶,每個人似乎都可從中找到對應的位置。這些物件出現在林怡君的畫面,輕的像一只印記,淺淺的印痕,既是說,也是不說,欲言又止是其繪畫經常有的神韻。

撕開、覆蓋、撕開、再覆蓋……,反反覆覆,這到底是什麼樣的過程?一個畫家的自問自答通常是這樣展開的,舊的句子被一把撕開後,暴露在眼前的常是預料外的驚喜,透過撕的動作,浮潛的過去重新現身,與當下並置總會碰撞出許多意外。但是,當訊息不小心透露太多、音量過大時,一層紗又被急急蓋上,原貌常掩蓋在一層又一層的肌理之下,恆久的封存。

白,是她慣用的靜音器,一層白,削減一些音量,一層白,再降低一些溫度,層層覆蓋的白,穿越、縫合、重疊、剝落,薄如羽翼。她用白的厚度去推遠對象的距離。欲言又止的訊息,最後往往只剩一些孔洞可窺視進去,下面被深埋的是熟睡中的故事,是還沒有準備好現身的故事,從這裡望過去那發生的時間點,已有些扭曲。

說了等於沒說,這就是她的畫,你以為已經聽到了,卻一片靜寂。如滿天紛飛的大雪,翻騰出熱鬧飛揚的活力,它在眼前有時心亂如麻的飛馳,有時失魂的墬下,雪的姿勢,只上映在眼前。耳已經豎立了,還辨不清那細微的聲響,活生生的動態在伸手可即的地方,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形體,總是無意間撇見它在那兒顯露著情緒。眼前越是激昂的宣洩,不可置信的情境就越是崩解,繽紛卻無聲的雪,執意掩埋過去的雪,從淨化中得到救贖的雪……。                                                                                             
                                                                                                                                                           




2013/01 藝術家ARTIST no.452




2012/09 太平洋SOGO百貨台北天母店【品味生活專刊-Art of Life】封面




2012/09 太平洋SOGO百貨台北天母店【品味生活專刊-Art of Life】內頁P.2




2012/09 太平洋SOGO百貨台北天母店【品味生活專刊- Art of Life】電子報




2012/09當代藝術新聞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EWS no.92




2012/09今藝術ARTCO no.240




2011/05當代藝術新聞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EWS no.76




2011/05今藝術ARTCO no.224




2011/04 當代藝術新聞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EWS no.75




2011/01今藝術ARTCO no.220




2010/12/20  自由時報  D14




2010/01/25  自由時報  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