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物有詩 》賴新龍、謝牧岐、林怡君聯展
展 期|2018. 02. 27 - 2018. 03. 18
( *2/28公休、3/18 採事先預約制 )
開 幕|2018. 03. 03(六)17:00 - 19:00
時 間|13:00 ~ 19:00 (週日、一休館)
地 點|靜慮藝廊 台北市中正區晉江街124號

--------------------------------------------------------
「如果沒有詩,吻只是碰觸,畫只是顏料,酒只是有毒的水。」——〈有詩〉王鼎鈞

2018年開春抽象聯展,靜慮藝廊很榮幸邀請到賴新龍、謝牧岐、林怡君等三位藝術家,在具有時間、速度、及身體行為動作的繪畫痕跡裡進行真實與虛幻的對話,展開一場詩情畫意的視覺饗宴。

——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破出一個完整的神話世界 ——

身為「悍圖社」的一員,賴新龍是個擁有多重身分的藝術家,也是台灣公共藝術理論與創作的開路先鋒之一。賴新龍說:「在生活中不能停止創作。」近年的沈潛與滋養,生活反饋在創作表現上,使用自動技法與對摺方式,畫布色彩意外呈現有如心理學的羅夏克墨漬測驗題(Rorschach inkblot test),更如不可名狀的未知生命體。再仿效昆蟲的複眼觀看,採完形心理學的相互填補,讓看似對稱的組成躍上背景,展現如蝴蝶翅膀般的繽紛燦爛。夏日的黃、薔薇的紅、海洋的藍,此〈夢蝶〉系列引自〈莊子.齊物〉:「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人如何認識真實」始終是備受討論的哲學思辨問題,而賴新龍透過釋放內能的創作揮灑,遊藝於虛實之間,與觀者一同不停止探索人生密語,朝「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前進。

—— 就是這道光,重回登高的非現場寫生 ——

謝牧岐的創作包羅萬象,包括平面繪畫、行為藝術與錄像攝影等,而起點總是圍繞著「繪畫與繪者的關係」,甚至試圖將繪畫的「製作過程」,結合音樂與戲劇,以超潮流且幽默地表現手法來詮釋純藝術創作,例如代表作單頻道錄影《牧岐與繪畫》(2009)、《Master瑪斯特畫室》(2011)等。近年的繪畫常以山脈為主題,自2013年開始〈山脈寫生〉系列,本次展出最新的2018年作品。雖言之山脈寫生,並非於現場寫生,而是透過描繪自然山景的影像投影,再依照投影的光線,對山的形象進行描繪與再造,山脈的肌理如同一片扁平的皺折,透過機具產生的光線再生成繪畫痕跡。畫面中出現大量細碎的筆觸,刻劃的是光,而非敘事的場景,山形也成了圖像資訊的組合。對於謝牧岐,「以前畫圖,山往往只是背景,我把它挪到前景變成主角」。因為不斷自問「繪畫對我來說是什麼?」,於是謝牧岐活躍地透過不同方式及場域去介入繪畫過程,與傳統的繪畫脈絡產生出一種對視關係,進而討論繪者的身份問題。最終的作品透露了意志與技巧、直覺與控制、融入與突破等不斷拉扯的創作轉折,而這也正是繪畫過程中迷人之處。

—— 擷取片段、碎塊的記憶單曲,燒錄出美好瞬間的年光組曲 ——

「讓我們做一個『時間力』的視覺實驗」林怡君說。以油彩紀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在〈Wonderful Moment〉系列中,溫柔的感動裡乍見的是幾何的碎裂與堆疊,夾帶椅子、梯間等些許物件的訊息,再仔細瞧瞧,會發現時光在重疊、斷裂、去除、並置等運動過程中甩出新舊秩序,提供視覺切片實驗交錯的無限組合。繽紛的碎塊,顯示的是一種情感專注下的完整;不規則的分塊,每個皆是主體,彼此呼應共鳴。林怡君以時間剪輯的概念,打亂、重組、再造記憶,構築出另ㄧ個時間裡的空間,帶動起作品與觀者和反轉在創作身上三者間的共振流動力量。藉由繪畫喚醒存在感的物理意義和精神延伸,抽象表現手法只是一種手段,作品的時間性在增減行進之中,形成了個性化的身體溫度,那些半透明、不完整,與片斷性的無法言說或支離破碎,在無數的探索與投射之後,恰如其分地整合出如日式和紙般的精緻與典雅氛圍。

當莊子提出「齊物」,宇宙萬有平等,沒有現象的不同,人類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達到真正無差別平等的道體,至今千言萬語恐怕都無法說分明。然而,藉由藝術家的主動性律動投入、敏銳觀察世間變化,再敞開心靈與己身及環境溝通交流,重塑演繹時間性與空間性,這樣的抽象繪畫精神彷彿站在一個道的高度,以道觀之,拋棄物我、彼此、是非的對立,詩意地實現忘我之自由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文/周佩穎)

--------------------------------------------------------

賴新龍

1964年出生於台灣屏東,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前即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現代雕塑大展的首獎,進修於蘇格蘭鄧肯喬登斯坦藝術學院,獲得英國鄧迪大學公共藝術與藝術創作碩士。現任大仁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為台灣公共藝術理論與創作的開路先鋒之一,發表多篇現代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性文章。曾獲邀參加美國西雅圖馬頭雕塑節、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藝術節、美國夏威夷大學MOMA美術館所舉辦的鞋盒袖珍雕塑展等。2001年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光之雕塑藝術展得獎人之一。曾經展覽於中國北京、四川重慶、廣州、美國、英國、日本京都、名古屋、韓國首爾、釜山與台灣等地,目前創作與生活在台灣。

謝牧岐

1981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目前創作與生活於臺北。作品形式包含了繪畫、行為、影像拍攝。其作品多在討論自我與繪畫間的關係,以及用不同的角色去詮釋繪畫,透過活動與共同創作的方式,讓他人參與其中。歷年參與韓國MMCA Residency Goyang、台灣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藝術家進駐。過去作品曾獲2009年世安美學獎 、2007年桃源創作獎、2006年台北美術獎、201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人特區等,並於2013年與2016年分別獲得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所典藏。

林怡君

林怡君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再進修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獲得博士學位,擅長用活潑、幾何的圖形,層層疊疊交織出繽紛、多變的抽象圖樣。作品充滿個人的想像力,經由在畫面中置入許多如同被剪碎的記憶般色塊,隱喻著記憶的不同時間,藉此表現出以繪畫剪輯時間的抽象概念。曾獲Art Olympia 2015 In Tokyo學生實行委員會替別獎,並自2013年起連續四年獲得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作品購入計畫所典藏。